一、引言。
國債期貨是國債派生工具的一種, 指買賣雙方通過有組織的交易場所, 約定在未來特定時間, 按預先確定的價格和數量進行券款交割的國債交易方式, 屬于金融期貨中利率期貨的一種。①在現代經濟生活中, 金融風險始終存在, 而國債期貨可以通過套期保值來回避或減少風險, 從而成為人們進行風險管理的工具。另一方面, 國債期貨的價格發現作用可以為不同的經濟主體提供有效的經濟信息,為其下一步的經濟活動作參考。正因為國債期貨在經濟中的重要作用, 因此發展國債期貨市場成為發展經濟的一顆重要棋子, 受到了各經濟主體的高度關注。
我國曾在1992 年12 月為了調動國債市場的投資氣氛由上海證券交易所率先推出了標準化的國債期貨合約, 這標志著我國金融期貨交易的開端。但是由于諸多客觀條件上的缺失和制度的不完善等問題, 在經歷了兩年多的嘗試以后, 1995 年5 月17 日, 屢屢犯規的國債期貨市場終于被證監會亮出“紅牌”, 以一份《關于暫停國債期貨交易試點的緊急通知》罰出場外。
二、文獻綜述。
從95 年至今十余年的時間中, 各界對國債期貨都進行了深刻的思考, 關于是否應該恢復國債期貨這個問題也抱有不同看法。
(—)支持重啟國債期貨條件已具備的“推進”派。
人民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所副所長趙錫軍在《應該重建國債期貨》一文中表示:“國債發行和交易規模增長巨大, 利率市場化推進加快, 機構投資者在數量和質量上有了很大提高, 期貨市場的監管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 這些條件使推出國債期貨有了堅實的基礎。”②上海財經大學的徐壽福在他的《我國恢復國債期貨的可行性探討》中指出:“我國目前的經濟形式已今非昔比, 利率市場化為國債期貨的恢復提供了必要條件, 國債現貨的大力發展為國債期貨的恢復已經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而商品期貨的不斷發展為國債期貨的恢復提供了可供借鑒的寶貴經驗, 商品期貨市場的不斷規范和健全也為國債期貨市場的重新建立提供了范例, 同時, 我國歷史上推出國債期貨的經歷給了我們很多啟示和教訓, 國際上資本市場發達國家有關成功推出國債期貨的理論和實踐也可以為我們所借鑒, 從而避免了我國現在恢復國債期貨再探索的過程。”③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高偉在《恢復國債期貨規避利率風險》中,表明:“我國債券現貨市場具備了一定的規模, 利率市場化取得長足進展, 機構投資者發展壯大, 成為市場主流, 國債期貨交易在近期有恢復的必要, 并且帶有一定的迫切性。”④(二)認為國債期貨的推出宜緩行的“漸進”派財政部副部長樓繼偉在2007 年行業發展報告會上發表觀點稱: “形成完整的國債收益率曲線有一些基礎性問題,比如要有足夠多的數量、穩定的品種、充分的交易流動性以及央行把它作為貨幣政策操作工具進行操作等, 但目前有些條件尚不具備。”⑤銀監會副主席唐雙寧此前也曾撰文指出:“沒有可靠的國債收益率曲線, 將很難對各類債券、證券化產品等傳統產品進行定價并對相應的市場風險進行度量, 更無法對基于這些產品和外匯類的遠期、期貨、互換、期權等衍生產品進行合理定價, 難以對相應的市場風險進行合理度量。”⑥三、目前的形勢分析。
近年來, 利率一直呈下滑趨勢, 近來才有改變, 在利率多年的下降其間, 市場各方估計其已經接近底部水平, 債券投資者面臨著利率上升而帶來的巨大風險。2003年下半年, 債券市場出現了幾次明顯的階段性下跌。以中央國債登記公司發布的國債總指數衡量,2004 年4 月29 日, 國債總指數為99.975, 達到近幾年來的最低點, 與2003 年下半年的最高點106.522 相比, 大幅下跌了6.15%。
從市場來看, 交易所市場的債券指數下跌幅度大于銀行間市場。2004經濟結構、市場化程度等方面每年都有飛速發展。特別是入世5 年來, 經濟全球化和國際化的趨勢進一步加強, 迫使我國的金融市場與國際金融市場形成互動, 融為一體。這些都為國債期貨的恢復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經濟環境。
其次, 我國國債發行在經歷了行政攤消、承購包銷、投標發行, 從由行政手段為主, 逐步使用經濟手段, 并再探索市場化的發行方式。
如今的市場化國債發行方式大大提高了發行效率, 適應了經濟形勢和財政政策的需要。在發行規模上, 也以較高的速度增長。此外, 國債期限更加豐富, 品種進一步增多, 付息方式也更加多樣化, 充分表明我國國債現貨發行的進一步健全和完善。國債現貨作為國債期貨產生的載體, 其高速發展也為我國國債期貨的恢復提供了重要保證。
不僅如此, 商品期貨的不斷發展也會成為國債期貨恢復的推進劑之一。因為國債期貨作為金融期貨的一種與商品期貨交易具有很多共同點, 如價格載體都是現貨,其交易機制都是依賴于投資者對未來現貨市場價格的預期等, 商品期貨市場的規范和健全在制度上和操作上都為國債期貨的重新建立提供了參照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