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各民族有著迥然不同的生活習慣和文化背景,喪葬習俗也是如此。作為一種民俗儀禮形式的喪葬習俗,它的產生與傳承不是偶然與莫名的,而是與整個自然和文化的大背景形影相隨。
它必然因能夠滿足本民族的政治、倫理和心理等多方面的功能而被社會所接受并沿襲。藏族作為我國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員,在喪葬習俗上與其它民族有著很大的不同。無論是天葬、水葬或是火葬等,無不講究“中陰得道”之說,佛教的“萬物有靈”“、生死輪回”觀念主導著藏族的各種喪葬行為,也導致藏族的喪葬習俗與其他各族存在較大差異,獨具特色。本文試圖通過詮釋藏族人的生死觀,藏區流行的葬俗比較來探討天葬的特別意義及其對藏族社會產生的影響。
一、藏區葬俗類型。
在藏區,人死后的埋葬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文獻和考古資料顯示,主要有塔葬、天葬、土葬、水葬、火葬。這些葬法的不同,是以每一個人的經濟和社會地位不同而定的??傮w而言,在喪葬方式中存在著明顯的等級性:最高級別是塔葬,其次是火葬,最流行的是天葬。另外,有些地方土葬的比例也很大,夭折的幼兒盛行水葬等。
塔葬 塔葬被藏族視為最高等級的葬俗,只有大活佛和極個別貴族才能享此殊榮,將肉身經過防腐處理保存在金銀塔內,受人供養。塔葬體現和表達了活佛、高僧大德者內心最真實的情緒向往,即靈魂不滅,法身永在,佛無處不有無時不在。一般說,歷世達賴、班禪采用金靈塔,甘丹赤巴只能用銀靈塔。靈塔由塔座、塔瓶、相輪三部分組成。從塔外的包裝看,靈塔種類較多,有金靈塔、銀靈塔、銅靈塔、木靈塔、泥靈塔,根據活佛生前地位高低不同而選用不同等級的靈塔。“在藏區,對施行塔葬的遺體的防腐處理方法較多。一種是先用摻香料的藥水浸泡洗滌遺體后,多次敷鹽巴以吸干體內的血和黃水。這些粘滿活佛血和黃水的鹽巴叫做‘頓擦’,被藏族視為圣物,既能包醫百病,又能去災避邪,寺廟以此贈送貴賓。還有將遺體放進同人體一樣高的、四周堆滿干燥沙粒的土框中,讓細沙慢慢吸干遺體中的水分,這大約需要三年時間。此外還有將遺體放置在底下有火爐的房間里烘干,當然房間的地面上要鋪一層厚厚的特殊粉末,遺體先經過了特殊處理———取出體內器官,灌入特制的油漆,遺體經過防腐處理后,一些遺體還要貼上金片,撒滿藏紅花和香料等。此后再給遺體整容、著裝,移入塔中,長期保存并供人膜拜。”①。
天葬 原始的天葬是將死者遺體放置于露天荒野,任鳥獸啄食。天葬是藏族較普遍的葬俗。當人停止呼吸后,有的地區停尸三五日,設靈堂、祭臺,燃酥油燈,祭獻各種食品,請僧人念經,超度亡靈,親朋吊喪。有的地區則很快送往天葬場,煨桑祭祀,請僧人念經、吹法螺,招來鷲群啄食。送葬時,親屬開始做出殯準備工作。先將裸露的全身進行捆綁。然后裝在新做的白布袋里。捆綁方法是將膝部靠近胸前,手在腳前交叉,一起捆綁?;蛘邔⑾ドw弄彎,繩子捆于腳腕處,拉向后,把雙手拿到背后,手腳重合捆綁。第二天天未亮之前人們用木棒和繩子做的臨時架將尸體送往天葬臺。此事只能男性參加,女性只到死者家門口即停送。人們認為尸體被吃光意味著死者已脫離人間,飛升西天了。否則會認為是死者罪孽大,還要請喇嘛念經超度。天葬在牧區盛行,各地都有專門的天葬場,一般設在高坡或山崗上,有人專門從事此業。天葬這一葬俗的實質內涵,不外乎是靈魂不滅論和佛教利他主義思想。這一葬俗的產生和實行提供理論依據的,是龍樹大師中觀論中的“人無我”和斷除“我執”的思想,這種學說和主張體現了平民的價值取向,所以很快為藏族群眾所接受。
土葬 土葬是藏族最古老的葬俗。藏文史籍記載,吐蕃止貢贊普之子茹拉杰為其父建造了“第一座陵墓”。“止貢贊普的尸體被裝入銅邊的棺木,拋進雅魯藏布江中,最終在羌爺帶堂建墓,這是贊普逝世后最早修建的陵墓。”②又據《西藏王統記》載,止貢贊普尸體出殯時,有苯教巫師參與主持。至吐蕃王朝, 已基本形成喪葬祭祀的整套規則“,其贊普死……乃于墓上起大室,立土堆,插雜木為祠祭之所。”?、塾谑怯辛宋鞑匚墨I記載最早的墓葬。“但是近年來的考古發現,卻以確鑿的證據表明,早在距今約三千年左右的西藏新石器晚期,已經有了建立墓葬,埋葬死者的習俗,大大早于傳統的文獻記載。”④“(墓葬)類型有石棺墓和土坑墓兩種。”⑤葬本來是藏族原始固有的葬俗。但在盛行天葬以后,藏族人民則改變了認識,認為土葬是最壞的一種葬法。按藏族人的風俗,那些有重大罪惡之人及受刑而死的囚犯是不能天葬的,只能埋入地下,這樣他們的靈魂就不能轉世?;加新榀?、炭疽、天花等傳染病患者的尸體,西藏和平解放前法律不允許他們天葬或水葬,只允許挖坑埋進土里,意思是滅其根種。但在四川、青海等部分藏族地區,仍流行土葬。
水葬 水葬在《智者喜宴》中記載“:薩南僧德、德楚南雄贊、塞諾南德、塞諾布德、德諾布、德結布、德珍贊等八位贊普被稱為‘地德八王'’,地德八王‘之陵建在河之中央,猶如雪山落在湖面之上。”⑥《藏史明鏡》中記載“:止貢贊普的尸體被裝入銅邊的棺木,拋進雅魯藏布江之中…”⑦其實,根據上述依據說明止貢贊普時期已有水葬的習俗,地德八王時期是河中建陵的開端。水葬是按環境條件在各種各樣的水中拋棄。譬如:黃河、長江、湖泊、海洋等,根據自己的方便而行。在西藏,許多人認為水葬卑賤,只有對乞丐、病人、或患傳染病的死者才水葬。但在藏東,大多數人都采用水葬。水葬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整尸拋入江河之中, 甘孜雅江扎巴地區奉行此俗。二是將尸體肢解后再投入江河中,甘孜德格龔埡地區的水葬習俗即如此。當前有些地區采取將骨灰撒于江河湖海的形式,也是一種“水葬”。水葬的殮尸與天葬大致相同,按卜定的時間投入河中,三日后,死者家屬前往投尸處及下游巡視,若發現尸體浮于水面,或滯尸河岸,重新置入水中。水葬多用于幼年死亡和患傳染病而死的貧民。在藏區,一些年紀較大的藏族群眾不吃魚,除了宗教和迷信等原因外,水葬也是一個原因。但也不盡如此,拉薩西南面一百里左右的郡巴村中,就有一些群眾以捕魚為生。
火葬 火葬的風俗在藏民族的生活中自古以來就有《,藏史明鏡》載“:聶赤到薩赤之間的七個吐蕃贊普叫’天赤七王‘,這些贊普逝世后沒有墳墓,有’攀援天繩,逝歸天界‘之說,其實當時尸體火化后煙霧散發天空。”⑧從這一歷史書中能看到藏民族的生活中早已出現并擁有火葬的習俗。在歷史上多用于僧侶。解放后,國家工作人員和一些農業區的藏族群眾也多實行這種葬式?;鹪岬臍毷c土葬相同,出殯之日,將尸體抬到固定的火葬場(有的地區則臨時選定),從爐頂置入葬爐,澆油焚尸。三日后,親屬同去收拾骨灰,葬入墳塋,或撒于高山之巔、江河之中?;鹪嵩谵r區比較流行。
不論采用哪種葬式,出殯后都得請僧人念經,超度亡靈。親屬均帶孝服喪。藏族重生不重死,相信死者可以轉世,故對念經超度十分重視,往往將死者的財產全部用于請喇嘛念經,為死者舉行超度儀式等。喇嘛要為死者做隆重法事,還要打卦決定采用何種喪葬方式,并選定出葬日期。
二、藏族人對死亡的詮釋。
死亡是不可避免的自然規律,但不同民族對死亡的理解不同,因而衍生出的喪葬習俗、喪葬文化也不盡相同。凡信仰宗教的民族,其風俗習慣或多或少都受宗教的影響。藏族信奉佛教,而按照佛教的觀念,人類以死亡的形式結束這一生,但同時又是下一生的開端,佛教中的死也不是一種結束,而是人們投胎轉世的一種手段。因為藏傳佛教講究“萬物有靈”“、生死輪回”之說,認為世界上萬物都是外殼與靈魂的結合體,人即是靈與肉的結晶,軀殼不外乎是靈魂的載體,死亡只是二者的分離,靈魂逸出廢舊軀體投轉另一個新的軀體繼續存在,周而復始。但佛教指出生命是在“三界六道”中輪回,行善業者可進入“三善趣”(天、人、非天),行惡業者會墮入“三惡趣”(地獄、畜牲、餓鬼)。人們極力想進入三善趣,避免掉入三惡趣。藏族對“死亡”的理解即“新生”,使人們能坦然面對死亡,全無恐懼和悲痛。不但臨終者能安然接受命運的安排,不受任何精神折磨,而且逝者的親朋好友也不顯得那么悲戚、沉痛。馬麗華在《靈魂象風》一書中記載了一位藏族同胞在其亡兄周年忌辰所作的一首祭詩:你走了,請放心地走吧,到寺廟為你點燈祝愿,你早日轉生返回人間,又可以一起歡樂相聚。詩代表了藏族對死亡的理解。親友的死亡,不過是暫時的離別,重逢有時,當然也就用不著極度悲痛了。
藏族的喪葬儀軌基本上是為死者而作,為了幫助死者的靈魂順利轉生投胎,斬斷其對塵世的惦念而作。七七四十九天請僧人念經是為了幫助亡靈在各個中陰階段升遷順利。在停喪期間禁止人們大哭大笑、大聲吵鬧,怕驚擾亡靈。另外,在安多藏區死者家屬要為死者做周年紀念即以死者去世的那一天作為一年當中的紀念日,這在安多藏語中稱為“迪任”,要在家中舉行隆重的紀念活動,親戚朋友都來做客,主人大擺宴席,并盡情娛樂跳唱,熱鬧一兩天。在部分藏族地區(如熱貢)人死后家屬把帽子翻戴,發辮上系白羊毛,腰帶兩端束于肚前,表示服孝。在四十九天內或一年內不梳妝打扮、不參加任何娛樂活動,表示哀悼,不直呼死者生的名字,而稱之為稱亡人。藏族有天葬、火葬、水葬等多種葬式將死尸飼鷹、喂魚、或火化骨灰灑向高山、江河,既超凡脫俗又顯生態環保。
對生與死的這種獨到理解、詮釋,是形成藏民族各種民俗文化內核———樂觀天性的根源,這種理念,使藏民族在與自然的關系中,更注重適應,而非斗爭。
三、天葬的特別意義及其對藏族社會產生的影響。
天葬是環境保護,人與動物協調發展的良好方式選擇。天葬是一種施舍和徹底利他的精神。進行天葬的原因是:人死后七七四十九天內必須要轉入另一個母體內再次輪回,那么在沒經過母體內之前,人們(死者和家人,朋友)付出多大的慈善行事就會對死者的轉生有多大的幫助。由此藏民族在偏僻安靜的地方建立了“天葬場”,按規定的步驟來處理人的尸體。從死者的軀體開始作為捐獻物。把尸體一塊塊切開后供給禿鷲,饑餓沖沖的禿鷲們來吃尸體后解救了它們饑餓的痛苦,又將自己無私奉獻的積德永存在后生的路中,前生的施舍的越多,轉生后人越幸福。禿鷲們吃了尸體后飛在天空,十八天內周游各地不返回地面,據說同時也把死者的靈魂帶到優美的地方,譬如:圣神的地方見聞的越多,就對再次輪回的轉生有很大的幫助。再有,禿鷲不會把自己的糞隨便排在任何一方,只會撒放在高高的山和深深的海中,這會使轉生的靈童擁有健康、聰明、富裕之道。據說禿鷲還有一個特異功能,知道自己的死期,臨死之前,七天內飛到天空中不會降地,慢慢地在大氣層中消失,不會留下身體的任何一部分,是返回“四大種”中的“風”。在當今世人眼里,天葬是一種奇特的、神秘的葬俗,但是藏族人通過天葬將人與自然的關系聯系得更加緊密,就像當地人特有的生活方式與青藏高原獨特的自然環境相適應一樣,天葬也是藏族同胞人與自然處于相協調發展的一種特有的生活方式。
與現在正提倡的建立科學、文明、健康的新喪葬形式—既滿足人們慎終追遠的要求,又兼顧土地資源的有效利用和促進社會文明與進步的指導思想是相一致的。與土葬比較,天葬不留遺體、不修墳墓,而土葬違背了環境保護,珍惜土地等國策。在當今“一寸土地一寸金”的時刻,自己沒有土地來葬埋,買地埋葬需要巨大費用。土葬墓地的征用使人們經濟負擔年年增長,并且墳墓幾百年放在一處不變,對市容建設和市政管理等方面有很大的影響。土葬阻滯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為階級對立,財富懸殊提供了舞臺,增加了勞動人民的負擔,成為一種社會逆流,應該逐漸摒棄。與水葬比較,天葬是無污染、無浪費的葬俗,而水葬造成水資源污染、破壞了生態環境,對水下動物的生存和保護等有不利影響。與火葬比較,天葬是無害空氣、無害生態的葬俗。根據資料顯示,火葬在將尸體高溫焚化的過程中,形成的骨灰也間接地污染著土壤。其他殯葬方法也不例外,尸體的固體殘留物都會進入土地。尸體的火化過程都將產生多種有害氣體。如 H2S、NH3、SO2、CO、NOX、煙塵和眾多的有機氣態污染物質。
這些氣體排入大氣,會造成大氣污染,危害著人類的身心健康。故該葬俗對保護環境和凈化空氣有極大的不利,火葬的煙霧擴散到空中會污染空氣,有害于人和動植物的生存。天葬不需要費人力、財力去裝殮,不占用一塊尺寸荒灘曠野,不占用一星土地一寸空間,也不讓活人耗費精力和時間, 更不影響世上同胞的生存發展,包括空氣的污染、水源的純凈等等,造成生存空間的緊張,威脅著人類健康和發展之時,藏族地區的天葬,則是對大自然的無私奉獻和最好的保護,而不是對大自然的索取。
文化背景是藏族喪葬習俗得以產生和發展的民眾心理基礎,而其所承載的社會功能則從實用角度強化了藏族喪葬習俗的傳承,正如馬林諾夫斯基所說的。“文化歷程以及文化要素之間的關系,是遵守著功能關系的定律。”⑨。
天葬是在一定歷史條件和社會環境中形成的禮俗,而并非偶然的社會現象。天葬不同于其他葬俗,它不僅具有占地少,污染小的優點,而且還有利于節約土地,節省財物等,被藏民族視為最純潔、最神圣的葬俗,是一次最徹底的回歸自然。因此,以現代人的眼光來看, 它在許多方面仍然具有一些積極的意義。
(一)樂觀的生死觀。
在死亡臨近時, 藏民族對待死亡不過分悲傷絕望、緊張恐懼。不管天葬的方式如何“簡單粗暴”或者“殘忍”,也不管超度形式如何復雜,親人對亡者不會過分悲傷絕望, 活著的人在情感上抱有美好的愿望,坦然面對死亡,只祈求亡者早日投生福地,順利轉世,希望來世有個幸福美好的命運。這種近乎極致地發揮非理性因素的積極一面的作用, 為藏民族樂觀的生死觀的形成創造出了某種特定的氛圍。通過各種象征儀式,幫助“亡魂”輕松離開世間,走進中陰,完成轉世過程。應該肯定的是,天葬受到宗教的深刻影響,人們對死的觀念也幾乎是一致的, 正因為佛教的慈悲之心在天葬得到充分的體現, 所以絕大多數的藏族人選擇這一葬儀。
(二)平民理想的價值觀。
葬俗在階級社會里, 不僅僅反映整個民族的價值取向和審美情趣,還反映不同階層、不同等級社會成員的價值取向。“雪域高原不同的葬禮,體現不同的規模和形式,有著較明顯的階級等次,反映出雪域葬俗的一種價值觀。在特定歷史環境中,土葬、塔葬、火葬和水葬, 表現了藏民族社會意識形態的等級偏見和深層次的思想觀念。而天葬的形式、規模和特點讓人們去選擇平等的死亡去處, 表現出極強的平等意識和平民理想的價值取向。”
⑩不管活著時的身份有多么的不同,任何人只要來到天葬場則是赤裸裸的軀體和人人平等的葬禮。天葬賦予人們的平民理想觀,體現了藏民族人生死亡觀的樸素意識。
(三)積極健康的文化理念。
天葬將尸體喂給禿鶩, 既有佛教思想的影響,同時也體現了藏族先民們由來已久的環境保護意識。由于天葬節約土地,凈化環境,保護資源,在促進社會文明方面有特殊意義。藏族以天葬為主要形式的葬俗,盡可能少占用空間和土地,不耗費過多的精力與時間,以不影響同胞的生存發展、不影響生態環保為宗旨,從而賦予藏族天葬葬俗卓越的環保功能。藏族的天葬習俗體現了人類協調自然環境的愿望和能力。從藏民族對死亡的處理中充分表達了對環境的熱愛和對自然生物的珍惜, 表達了藏民族古老的生態觀,這種喪葬遺風帶給人們的應該是積極、健康的文化理念。
(四)團結互助的社會關系。
聽到喪事消息的村落人, 不管有無親戚血緣關系,也無論生前來往疏密或是有無宿怨,都會很快派人來家吊唁。遠方的親朋好友在收到口信后,也想方設法前來吊喪。親友和村民用酥油、磚茶、饃饃、錢、糌粑等作為喪儀相送。死者家庭則用酥油、大米、蕨麻、白糖攪在一起做成的大米飯,藏語稱“蕨蔗”、面條以及奶茶、酥油、饃饃、糌粑等來招待人們。在出殯之日,對送葬者,無論是誰,都給予酬謝。在喪事中,不同身份和年齡的人擔當相應的職責。對外接洽和采購工作由村中的中青年男子擔當, 年青媳婦和姑娘們負責招待等事宜,中、老年婦女們則集體誦念六字真經,為亡靈祈禱超度。送殯這一天,全村成年男人按傳統規定前來送葬,任何人不得怠慢和回避,否則會受到社會輿論的譴責, 并將在以后的生活和交際中受到排斥和冷落。無疑,天葬喪事可以強化村落或族群內部成員之間的往來溝通。
由于天葬節約土地,凈化環境,保護資源,在促進社會文明方面有特殊意義,應予以理解和尊重。藏族的喪葬習俗反映出人類與大自然關系的協調程度,人類不僅擔負著如何開發和利用好大自然資源的問題,還負擔著如何保護自然,保護生態平衡的問題。藏族有珍惜生靈的觀念,無形地保護著自然。從這個角度講藏族喪葬文化與其它藏族文化的形式相比,更能直接地反映藏族這一高原民族的社會風尚、思想觀念、意識形態等方面的情態,有著很高的學術研究價值。
————————————————注 釋:
?、俣帕譁Y,崔煒。藏族地區的喪葬習俗[J].西藏民族學院學報,2007(3)。
?、冖撷嗯泶氪稳?。蔵史明鏡[M].北京:西藏人民出版社,2000.
?、鬯髂蠄再?。西藏王統記[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
?、芑粑?。西藏高原遠古葬俗的考古新發現[J].西藏,1994(2)。
?、莼粑?。西藏古代墓葬制度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
?、薨投?middot;祖拉陳瓦。智者喜宴[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狳S淑娉,龔佩華。文化人類學理論方法研究[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8.118.
⑩尕藏才旦,格桑本。天葬—藏族喪葬文化[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1.171.
參考文獻:
〔1〕馮智。 慈悲與紀念 [M]. 西寧 : 青海人民出版社 ,1998.
〔2〕索甲仁波切。西藏生死書[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
〔3〕尕藏加。雪域的宗教[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