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無名氏研究熱點。
與80年代側重介紹、解讀不同, 90年代的無名氏研究, 重點研討了兩大焦點: 即流派命名和雅俗認證, 并在主題、方法、風格等層面多有發掘。關于無名氏小說流派的命名頗多分歧。如嚴家炎、皇甫曉濤和李曉寧認為無名氏與徐訏屬于”后期浪漫派“, 孔范今則認為是”后期現代派“, 陳思和主張”消極浪漫派“, 吳福輝認定為”后期海派“, 許道明直接把無名氏歸入”海派“, 朱德發和耿傳明等持”新浪漫派“之論,呂周聚干脆認為無名氏的小說是現代主義兼浪漫主義等等。
關于創作方法的認識也不一致。有的論者認為無名氏小說屬于現代派小說, 其哲學依據是存在主義, 邏輯起點是反思現實、厭惡政治和否認理性, 藝術原則是”為生命而藝術“。有的論者認為無名氏小說綜合生命哲學和存在主義哲學,從而構成一個以”自我“的”尋找“和”超越“為核心內容的綜合性人生哲學命題, 并將之與宗教相結合, 具有鮮明的現代主義屬性。此外, 學術界還有一種比較溫和的觀點, 即無名氏小說創作是浪漫主義和現代主義的結合或過渡。盡管如此, 學界仍有一些基本的共識, 如無名氏對西方哲學、宗教的借鑒和影響等。從雅俗角度出發, 大多數研究者認為無名氏小說為通俗小說, 或者是”介乎雅俗之間又超乎雅俗之上的新型小說“。主題方面, 劉玉凱認為無名氏小說在思想上有純化和理想化特點, 認為其作品追求生命的超時代化、抽象化, 是完美的”人性史詩“; 劉光宇則認為無名氏小說對人生哲學命題的表現分為三個階段: 一是改造(《野獸·野獸·野獸》) , 二是愛情(《海艷》) ,三是宗教( 《金色的蛇夜》等) 。風格方面, 許多論者認為無名氏小說的美學格調是極端色彩和沖突之美, 表現為極樂極悲的情節模式、極冷極熱的人物情感和極雅極俗的哲理詩情。文本研究方面, 有的研究者認為具有本體論性質, 且對科學主義研究方法進行了某種運用, 如劉玉凱是文本結構研究的代表之一。有的研究者進一步深入無名氏小說文本, 對之進行了更為合理、更為科學的闡釋, 如陳思和的文體學研究。
縱觀九十年代的無名氏研究, 在拓展深化中更趨務實和科學。《現代研究叢刊》1998年第1期特設的”無名氏研究“專欄和汪應果、趙江濱著的《無名氏傳奇》、李偉的《神秘的無名氏》和《愛河中沉浮的無名氏》等傳記作品的出版, 無疑的把無名氏的研究推到了二十世紀末的新高峰, 從而證實了米蘭·昆德拉所謂小說歷史的延續不是作品的增加, 而是”發現的連續不斷“的論斷。
三、二十一世紀的無名氏研究。
無名氏研究進入21世紀后, 其特點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無名氏作品的繼續大量出版, 二是無名氏毫無疑義地進入現代文學史教材, 三是研究論文出現猛增且形成一些無名氏研究的”專家“。
(一) 無名氏作品出版情況。
2001年7月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了《北極風情畫》、《野獸·野獸·野獸》、《金色的蛇夜》(上、下) ; 同年, 江蘇文藝出版社出版了《我心蕩漾》、《談情》、《說愛》; 2002年6月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在生命的光環上跳舞》;2006年武漢出版社出版了陳思和主編、無名氏著的《花的恐怖》和《〈無名書〉精粹》等。
(二) 無名氏研究論著。
在新世紀以來涉及到無名氏及其作品的文學史著作主要有: 程光煒等主編的《現代文學史》(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7月版) ;陳思和著的《新文學整體觀》(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1月第2版) ; 許志英鄒恬主編的《現代文學主潮》(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年4月第1版) ; 于潤琦總主編、劉勇主編的《插圖本百年文學史》(中) (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 ; 朱壽桐等著的《現代浪漫主義文學史》(文化藝術出版社2002 年9月第1版) ; 蔣淑嫻、殷鑒主編的《現代文學史》(科學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 ; 王曉初著的《現代文學發展演變史1898 -1998》(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 ; 唐金海、周斌主編的《20世紀文學通史》(東方出版中心2003年9月第1版) ; 閻浩崗著的《現代小說史論》(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 范伯群著的《現代通俗文學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 劉志榮著的《潛在寫作1949 - 1976》(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 ; 汪應國、呂周聚主編的《現代文學史》(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版) ; 閻浩崗主編的《現代小說研究概覽》(河北大學出版社2008年1月第1 版) 等。其中, 許志英、鄒恬主編的《現代文學主潮》和朱壽桐主編的《現代主義文學史》辟出了專章, 前者是《浪漫傳奇的現代包裝》, 后者是《無名氏的貢獻: 現代主義磅礴氣勢的追求》。劉志榮著的《潛在寫作1949 - 1976》專辟兩章: ”第二章, 現代焦慮的精神超越: 論無名氏的潛在寫作(上) “和”第三章, 痛苦的雨滴: 論無名氏的潛在寫作(下) “。閻浩崗著的《現代小說史論》和他主編的《現代小說研究概覽》辟有專節專章, 前者是《無名氏: 現代小說的總結綜合與超越嘗試》, 后者是《無名氏小說研究》包括歷史回顧、創作心理與創作方法、文體探索與美學風格、作品解讀與人物分析、比較研究和研究展望等六個方面。無名氏研究專著主要有: 耿傳明著的《獨行人蹤———無名氏傳》(江蘇文藝出版社2001年4月版) 和《輕逸與沉重之間———”現代性“問題視野中的”新浪漫派“文學》(南開大學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趙江濱著的《從邊緣到超越———現代文學史”零余者“無名氏學術肖像》(學林出版社2005年5月版) 等。
(三) 研究論文空前猛增, 出現了”無名氏熱“。
①學術期刊上的文章, 按時間順序如下: 王冰的《無名氏小說的生命哲學軌跡》( 《廣播電視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1期) 、夏欣才范衛東的《讀汪應果、趙江濱的〈無名氏傳奇〉》(《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2期) 、耿傳明的《”新浪漫派“文學的”黑夜情調“》( 《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0年第2期) 、韓文革的《無名氏小說創作特色論》(《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3期) 、黃永成的《生命的狂想與情緒的洪流———談無名氏的小說的藝術特色》(《天中學刊》2000年第4期) 、姜輝的《媚俗的愛情神話———從〈北極風情畫〉到〈塔里的女人〉》(《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0年第4期) 、吳道毅的《徐訏、無名氏小說傳奇特征論》(《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0年第6期) 、溫奉橋文鳳霞的《”自由“與”死亡“———論〈無名書稿〉的詩性品格》( 《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 年第3 期) 、郭媛媛的《讀汪應果、趙江濱〈無名氏傳奇〉》( 《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1 年第3 期) 、耿傳明的《”理想“和”夢“的差異———論無名氏的前期創作及其與時代主導文學的疏離》、( 《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4期) 、厲向君的《略論無名氏與〈無名書初稿〉》《齊魯學刊》2001年第5期) 、劉麗霞的《異質文化的遭遇悲劇———論無名氏的三部愛情小說》( 《棗莊學院學報》2001年第6期) 、鄒志遠的《無名氏小說解讀》( 《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 年第1 期) 、蕭成的《無名氏小說: 一條顛覆經典與建構審美理想國的欲望之路》( 《東南學術》2002年第6期) 、黃繼持的《從死亡到悟道———〈無名書〉第四、第五卷讀后》( 《華文文學》2003年第1期) 、陳思和的《為自由而抗爭的靈魂———懷念無名氏先生》( 《華文文學》2003年第1期) 、劉志榮的《現代焦慮的精神超越———〈無名書〉》( 《華文文學》2003年第1期) 、連敏的《生命哲學———無名氏小說藝術觀照的底蘊》( 《漳州職業大學學報》2003年第1期) 、徐雁的《槃涅更生志正躊———試論〈無名書〉的獨特性及局限》( 《世界華文文學論壇》2003年第1期) 、何滿子的《有權拒絕、有權鄙視———從知人論世談無名氏》( 《文學自由談》2003年3月) 、孟丹青的《人生意義的形而上學叩問———論無名氏的〈野獸、野獸、野獸〉》( 《世界華文文學論壇》2003年第3期) 、吳暉湘的《九十年代徐訏、無名氏小說研究綜述》( 《文學研究》2003 年第3期) 、趙智的《論無名氏情愛小說》(《湖南商學院學報》2003 年第3 期) 、孫世軍、厲向君的《當代無名氏研究的歷時性考察》(《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 年第4 期) 、郝江波的《論無名氏創作的精神獨立性》( 《河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 年第4 期) 、耿傳明的《〈無名書〉的人類關懷及其對宇宙心靈的探索》(《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3年第4期) 、曹懷明的《生命怒放的極致———無名氏小說〈海艷〉解析》(《名作欣賞》2003年第8期) 、魏萍的《〈海艷〉中的海和湖》(《理論學習》2003年第10期) 、趙智的《生命的沉思與存在的勇氣———論無名氏的存在主義思考》( 《船山學刊》2004年第1期) 、湯哲聲的《論40年代的流行小說———以徐訏、無名氏(卜乃夫) 、張愛玲、蘇青的小說為例》(《華東船舶工業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4 年第2 期) 、張桃洲的《宗教因素在20世紀文學中的三種表現形態———以許地山、無名氏和張承志作品為中心》( 《社會科學研究》2004年第3期) 、趙智的《精神世界的漫游與透射———論無名氏對〈浮士德〉象征藝術地接受》( 《文學研究》2004年第3期) 、趙智的《論無名氏的宗教情懷》( 《培訓與研究- 湖北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第3期) 、林錫潛的《探尋生命與宗教精神融通的至境———論無名氏的小說》( 《甘肅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 年第4 期) 、王娟的《九十年代以來無名氏研究綜述》( 《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2004年第4期) 、王明科的《建構的圓滿與烏托邦: 無名氏的文化反思品格》(《山東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4期) 、陳思和劉志榮的《無名氏與當代文學中潛在寫作的意義》( 《百年文學十二談》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溫鳳霞、李萌羽的《論無名氏小說中詩意幻化的女性形象》( 《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4年第6期) 、趙江濱的《離”家“的焦灼———無名氏存在主義人生思想發微》( 《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5 年第1 期) 、葛俊俠的《空靈: 渾然天成的禪境———論無名氏長篇小說〈海艷〉的風格》( 《語文學刊》2005年第1期) 、王明科的《新浪漫派: 無名氏小說的流派定位》( 《甘肅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2期) 、趙江濱的《〈無名書〉: 孤寂歲月中的文化創造》( 《浙江學刊》2005年第2期) 、溫鳳霞的《論無名氏小說的語言風格》( 《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 年第3 期) 、黃科安的《沉潛于創作長河型的心靈的史詩———論無名氏的〈無名書稿〉》( 《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 年第3 期) 、許海麗的《在”繁鬧“中求得”雅靜“———淺析徐訏、無名氏的小說創作》( 《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3 期) 、談飛洋的《為無名氏正名》 (《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5第3期) 、王明科的《怨恨與無名氏創作的文化理想建構》( 《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6年第1期) 、《建構: 略論無名氏小說的文化反思》( 《忻州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第1期) 、《魯迅與無名氏的文化反思比較》(《楚雄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第1期) 、吳云的《〈海艷〉多重主題論》( 《徐州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第1期) 、王麗的《論無名氏愛情小說的現代主義特征》( 《青海師專學報》教育科學2006年第2期) 、王泉、代天善的《二十世紀中外小說的海洋書寫———以海明威、勞倫斯、鄧剛、無名氏、徐小斌、張煒為例》( 《名作欣賞》2006年第2期) 、黃科安的《無名氏: 以媚俗手法寫現代言情故事》( 《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3期) 、黃軼的《通俗性、現代性及文化綜合———論徐訏、無名氏的史學意義》( 《山東社會科學》2006年第3期) 、戈雙劍的《”渾融“與”潛蘊“———論無名氏創作對傳統文化的雙溝性》( 《內蒙古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4 期) 、魏萍的《〈海艷〉意象解讀———無名氏小說重讀之一》( 《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 年第6 期) 、姜輝的《在接受與拒斥之間———〈無名書〉與〈罪與罰〉的心理藝術比較》(《時代文學》2006年第6期) 、周明鵑的《無名氏與西方文化》(《文教資料》2006年11月中旬刊) 、王明科的《略論無名氏小說的文化反思》( 《社會科學評論》(2007年第1期) 、藍七妹的《無名氏愛情小說傳播與接受的文化語境》( 《麗水學院學報》2007年第1期) 、鄔紅梅的《生存意義的執著追求———探討〈無名書〉中追尋母題的繼承與融合》( 《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7年第1期) 、唐倩的《張愛玲與無名氏的小說人物及意蘊比較———看〈紅玫瑰與白玫瑰〉和〈塔里的女人〉》( 《齊齊哈爾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年第3 期) 、吳冬華的《艱難的探索———論〈無名書〉主人公印蒂的尋找歷程》( 《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7年第5期) 、杜燕的《印蒂與浮士德: 一對超越時空的精神孿生兒———論〈無名書〉與〈浮士德〉的精神》(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 》2007年第8期) 、董建平的《通俗性與先鋒性并舉———論無名氏及其作品的雙重身份》( 《語文學習》2007年第11期) 、趙凌河的《無名氏的生命意識美學》(《重慶社會科學》2007年12期) 、吳敏的《被湮沒的記憶———無名氏三部韓人抗日題材小說》( 《當代韓國》2008年第1期) 、武文剛的《生命力的追逐———析〈露西亞之戀〉與〈龍窟〉中人物形象的審美特征》( 《欽州學院學報》2008年第2期) 、武文剛的《論無名氏早期愛情寫作的精神向度》( 《天水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第3 期) 、厲向君的《對〈有權拒絕有權鄙視———從知人論世談無名氏〉一文的商榷》(《前沿》2008年第11期) 、姜輝的《跨越時空的生命融通———略論陀思妥耶夫斯基對無名氏創作的審美影響》( 《東莞理工學院學報》2009年第2 期) 、劉潔琳的《論無名氏(卜乃夫) 小說中色彩語言的運用》( 《安徽文學》2009年第5期) 、厲向君的《無名氏的文學創作與西方文化的影響》( 《齊魯學刊》2009年第5期) 等。②碩士學位論文: 溫鳳霞的《論無名氏小說的詩化品格》、徐雁的《心靈探索的艱難與執著———試論無名氏創作及局限》、李曉銘的《生命·哲思·美———無名氏小說的語言藝術特征》、郝梁萍的《無名氏: 向藝術極限挑戰的小說家》、趙智的《論無名氏的精神世界》、魏瑋的《生命涅磐———無名氏及其小說〈無名書〉論》、連敏的《無名氏的生命哲學與〈無名書〉的小說藝術形式》、王麗的《詩性靈魂的自由高蹈———無名氏愛情小說探究》、戈雙劍的《論無名氏創作中的文化意蘊》、李洪光的《論〈無名書〉之人生哲學構建主題》、藍七妹的《生命綻放的舞蹈———從”生命自由意志“解讀無名氏的小說》、吳冬華的《人, 尋找自己———試論中西文化沖突中的無名氏及其〈無名書〉》、劉學良的《以天命審視生命, 以生命印證天命———〈無名書〉神圣浪漫主義》、鄔紅梅的《〈無名書〉追尋母題探討》、吳翠萍的《女性形象: 文學想象的載體》、黃勇的《”五四“時期浪漫主義在的傳播和變異》、譚曉平的《人生詩化傾向與浪漫主義精神———現代浪漫主義文學再認識》、王寰鵬的《論無名氏小說的生命意識》、韓文革的《并非無名的無名氏》、陳靈強的《理性澆灌下的浪漫之花———現代后期浪漫派小說綜論》等。③博士學位論文: 趙江濱的《邊緣者的生命關懷與文化創造———現代作家無名氏(卜乃夫) 研究》、耿傳明的《大動蕩時代的個人性話語與”時代“話語———”現代性“問題視野中的”新浪漫派“文學》、喬世華的《游弋與于現實與超現實之間———無名氏小說論》、王明科的《怨恨: 現代十位小說家文化反思的現代性體驗》、武文剛的《無名氏的文化理想》等。
(四) 新世紀無名氏研究主要體現。
?、贌o名氏及其作品的研究出現了新突破。雖然在新世紀推出了《金色的蛇夜》和《在生命的光環上跳舞》等小說和散文, 但大部分還是重印了已出的《北極風情畫》《塔里的女人》《野獸·野獸·野獸》等。對無名氏其人, 存在兩種意見: 一是無名氏與國民黨有著特殊的關系, 作品也存在與抗戰無關的傾向。二是認為無名氏是20世紀文學史上很有思想的作家之一, 光是長期進行地下寫作就需要超人的毅力和勇氣, 無名氏在這一點上遠遠超越了同時代的一切作家, 肯定了無名氏的意義, 并且對無名氏的人生經歷、感情生活、思想源流等方面進行了挖掘、整理和擴充。②《無名書》的研究更加深入。這些研究涉及了流派、文體、風格、語言、創作方法、受西方文化影響等。對無名氏究竟屬于浪漫主義還是現代主義或二者兼有, 莫衷一是。但研究者大多數都承認無名氏的小說綜合吸收了現實主義、浪漫主義和現代主義的創作方法和藝術方法。主題是: 生命———存在———尋找———超越, 人類心靈的探索、精神的追尋。文體具有”巴洛克“風格。語言上, 意象太密, 比喻擁擠、色彩過濃、議論龐雜。從總體上來說,《無名書》由于內容晦澀、意象繁雜、語言歐化等原因, 尚未引起世人的足夠重視。③對無名氏的文學史地位問題初步達成了共識及仍存在著差異性。隨著時間的推移, 無名氏在現代文學史上的獨特地位和貢獻越來越得到人們的肯定。但也存在兩種意見: 一是認為無名氏的地位有拔高之嫌; 二是認為無名氏的文學地位應列入大家之列, 至今現代文學史只是承認他的獨特性, 還未提高到應有的程度。列入專章的兩本現代文學史也未對無名氏作品的實際價值作更深入的剖析和評價。
無名氏研究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 但也存在不少問題。主要表現在: ( 1) 無名氏研究的不夠完整性和欠缺。目前, 對無名氏研究主要體現在小說上, 忽略了其紀實文學、散文、雜文、詩歌、書信、書法等方面的研究。這可能與對無名氏作品的收集和打撈工作不夠有一定關系。對無名氏受西方文化和宗教影響雖已觸及, 但還不夠深入。(2) 有些研究論文存在著互相抄襲和拼湊現象。包括碩士學位論文在內, 大多數研究者未見過《無名書》的后三卷以及港臺批評家的研究和評論, 只是東抄西拼, 甚至引文在參考文獻中根本無法找到。( 3) 論文觀點無新意, 完全是抄襲了香港司馬長風的觀點。司馬長風對無名氏頗感興趣, 對《無名書》也有較高的評價,但遺憾的是由于他過早去世, 也未能見到《無名書》后三卷及無名氏赴臺居住以后的作品,司馬長風也未見過無名氏本人, 因此在論斷上有時情感化, 某些史料也有舛誤。我們現在一些研究者除少數人看到《無名書》的后三卷及與無名氏接觸外(包括通過電話) , 大多數人只是通過大陸出版的無名氏作品進行研究, 無法把握無名氏的全貌。
以上是對大陸無名氏研究的考察略描, 港臺及海外的無名氏研究另文論述。 [論|文|網]
[參考文獻]
[ 1 ] 曾慶瑞, 趙遐秋1現代小說140家札記[M ] 1桂林: 漓江出版社, 1985.
[ 2 ] 錢理群, 吳福輝, 溫儒敏, 等1現代文學三十年[M ] 1上海: 上海文藝出版社, 1987.
[ 3 ] 黃修己1現代文學發展史[M ] 1北京: 青年出版社, 1988.
[ 4 ] 嚴家炎1現代小說流派史[M ] 1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88.
[ 5 ] 孔范今1二十世紀文學史[M ] 1濟南: 山東文藝出版社, 1997.
[ 6 ] 錢理群, 吳福輝, 溫儒敏1現代文學三十年[M ] 1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8.
[ 7 ] 楊義1現代小說史第三卷[M ] 1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