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產黨在領導革命和建設80多年的奮斗歷程中,形成了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生產力思想。特別是在江澤民時期,國際國內環境和條件發生了一系列變化,全球化浪潮蓬勃發展,知識經濟初露端倪,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既不斷取得成就,也面臨一些問題。在這種新的時代背景下,江澤民不僅全面繼承了鄧小平的生產力理論,而且對生產力的認識進一步深化,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
一、深刻分析生產力內在要素的時代特征,進一步強調勞動者的地位
生產力的內在要素包括物質實體要素和非物質實體要素。江澤民在生產力的物質實體要素中突出強調勞動者的地位和作用,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闡述:
(一)對勞動者的構成作了實事求是的分析。
江澤民提出,包括知識分子在內的工人階級、廣大農民,是推動我國先進生產力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的根本力量;民營科技企業的創業人員和技術人員、受聘于外資企業的管理技術人員、個體戶、私營企業主、中介組織的從業人員、自由職業人員等社會階層,都是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
在對勞動者構成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江澤民進一步提出要尊重和保護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會的勞動。他強調,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和凝聚一切積極因素、調動全社會全民族的積極性創造性,是對黨和國家事業的發展始終最具有決定性的因素。“不論是腦力勞動還是體力勞動,不論是簡單勞動還是復雜勞動,一切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出貢獻的勞動,都是光榮的,都應該得到承認和尊重。”(江澤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開創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江澤民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40頁)
(二)強調不斷提高勞動者的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江澤民指出,發展生產力,“既要重視物質生產水平,又要重視人的素質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江澤民:《論“三個代表”》,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年版,第179頁)他強調,我們要在發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礎上,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江澤民進一步分析指出,“推進人的全面發展,同推進經濟、文化的發展和改善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是互為前提和基礎的。而且,人越全面發展,社會的物質文化財富就創造得越多。人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質文化條件越充分,就越能推進人的全面發展。社會生產力和經濟文化的發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無止境的歷史過程。這兩個歷史過程是在相互結合、相互促進中向前發展的”。(江澤民:《在慶祝共產黨成立八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01-07-02)
江澤民將“人的全面發展”明確納入社會主義發展生產力的目的之中,在我國社會主義發展史上是第一次,這是江澤民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重大豐富和發展創新,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