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国产大片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成在人线久久综合,成人免费网站视频www

您現在所在的位置:首頁 > 論文中心 > 政治類 >

    全球化語境中民族精神的弘揚與培育(中)

        3、社會體制的變革弱化了民族精神的凝聚和整合功能。在全球化的語境中,我國一方面受到西方發達國家意識形態的進攻和挑戰,另一方面自身也處于改革轉型期,處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目標的關鍵時期。社會經濟成分和經濟利益、社會生活方式、社會組織形式、就業方式的多樣化,也必然帶來人們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多元化。舊的規章制度與價值體系逐漸解體,而新的制度與價值體系尚未完全確立,因而社會思潮新舊雜糅,某些環節容易出現失范、無序的現象,使原來占主導地位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受到強烈沖擊,民族精神的作用也相對弱化。
       

        多元文化價值觀的并存,極容易使人們由于良莠難辨而出現困惑和迷茫,以致產生信仰危機;外來文化的大量涌現,讓有些人從陌生、好奇,發展到同化和順應;市場經濟弘揚了個體主體性,卻造成集體觀念的消解,使個人主義盛行;對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展的規律性認識不足,極容易導致政治參與爆炸與政治參與冷漠同時并存的奇特矛盾。如何堅持馬克思主義的主導地位,繼承和發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加強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認同感和凝聚力是我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面臨的又一重大課題。
       

        4、信息全球化加大了弘揚民族精神的復雜性和艱巨性。全球化是與社會生活全面信息化相伴而來的。隨著數字化、網絡化信息技術的發展,網絡媒體、虛擬現實將成為人們工作、生活的重要環境,民族精神的弘揚與培育將更多地走入網絡世界,在信息高速公路上與人打交道,在知識信息的海洋中開展工作,既給弘揚民族精神帶來新的環境,又為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利用其科技和文化設施的優勢,全方位、全天候推銷他們的價值標準、意識形態、文化理念提供了信息平臺,為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加新的變數。
       

        信息渠道的多元化、教育對象接受的自主性,更進一步增加了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工作的壓力。全球化語境下,由于人的自主性空前提高,使思想問題、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的個性化、多元化、復雜化特征也更加明顯,而網絡世界互動關系的虛擬性則增大了人們思想波動性,政治意識、階級意識甚至國家意識淡化。同時,在動態的、高速流轉的信息環境下,人們的心理障礙、心理疾病將日益增多,這又呼吁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提出積極對應之策。能否保證人們具有積極、健康、向上的人格,將關系到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工作的基礎。如何引導人們正確認識和對待這種新形勢和新變化,建立鞏固的無產階級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已是刻不容緩和不可懈怠。
       

        二、全球化對弘揚與培育民族精神提出的新要求
       

        1、開放意識與民族意識并存。處理好世界性與民族性的關系。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形成的文化積淀和結晶,是民族心理特征、思想情感、精神風貌和文化觀念的集中體現。它是民族識別、民族認同的根本標志之一,是維系一個民族的共同心理和共同價值追求的基礎。因此,全球化進程中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首先要立足于本民族,維護、發揚本民族精神的傳統和特點,培養對祖國和本民族的忠誠和熱愛。其次要著眼于世界,結合全球化的實際,辯證地看待的傳統文化和世界各國的優秀文化成果,將情感與理性的反思結合起來,處理好世界性與民族性的關系。
       

        一個民族能否不斷吸收外來文化,既是其民族精神能否有生命力的重要條件,也是這個民族能否發展的重要條件。全球化要求我們要立足本國,用一種嶄新的思維方式認識當代世界,從世界發展的角度去觀察思考和研究問題。在全球化時代,民族精神更應是一個開放的體系,更應有兼容并蓄、海納百川的品質。中華民族偉大民族精神是在中華民族與外來民族文化不斷交融、交流和互相取長補短的碰撞中,逐漸發展完善起來的,蘊涵著世界各民族創造的優秀文明成果。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是要體現民族精神的開放性,以開放、理性的態度吸收和借鑒世界其他民族的一切文明成果,反對狹隘的民族主義和全盤西化,同時警惕消極、頹廢文化的侵襲。江澤民明確指出:“我們要發揚民族的東西,但是不反對外來優秀的東西。”文化自大主義和文化排外主義只能導致本民族的落后,民族精神的茫然。
       

        2、時代精神與民族精神并存,處理好傳統性與時代性的關系。民族精神是一個有著豐富內涵的歷史性概念,又是一個與時俱進的時代范疇。它總是與一定歷史時期民族肩負的主要任務、時代發展的新要求聯系在一起的,與融匯了中華民族各個時代文化內涵和價值取向的時代精神聯系在一起的。它根植于傳統,又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而不斷得到豐富和發展。“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民族精神,同一個民族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上,其民族精神也有不同的特質和表現。”一個只依靠過去的民族是沒有發展前途的,而一個拋棄祖先的民族也同樣是不會有前途的。
       

        能否適應歷史潮流,緊跟時代步伐,是判斷一種民族精神是否先進的重要尺度。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弘揚是基礎,培育是關鍵。中華民族之所以有今天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根本原因就在于根據時代的進步、世界的發展和社會的要求,不斷豐富和發展民族精神,在于民族精神的不斷豐富、不斷提升。不同時代有不同的時代精神,不同時代的時代精神的精華的總和,構成了我們的民族精神。在民族精神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在不同的歷史時代,它又表現為這個歷史時代的時代精神。時代精神體現著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又蘊涵著時代精神。胡錦濤同志反復強調的“八榮八恥”精神,就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時代精神。它既是中華民族精神在當代的體現,又是新的歷史時代對民族精神的繼承和發展。我們要緊緊把握時代的發展和進步的要求,不斷總結和提煉新的民族精神,使中華民族精神隨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而不斷豐富。這樣的民族精神,才是富有朝氣,充滿活力,與時俱進,不斷發展,體現了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民族精神。
       

        3、民族自尊心與民族憂患意識并存,處理好民族自信與民族憂患關系。樹立正常的民族心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是一個民族強大的精深支柱,是任何時期任何愛國者必須具備的情感,它能增加我們自立向上的恒心,樹立我們建設祖國的自信。斯大林指出:“革命的民族自豪感能夠移山倒海,能夠創造奇跡。”鄧小平曾說:“談到人格,但不要忘記還有一個國格……沒有民族自尊心,不珍惜自己民族的獨立,國家是立不起來的。”
       

        當然,在經濟全球化中,我們對祖國要有民族自尊心,并不意味著可以沒有危機意識。民族自尊心與民族憂患意識并不是對立的,而是統一并存的。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愛國與憂民從來都是聯系在一起的,日本的強盛與其國民的憂患意識和民族自尊心是緊密相連的。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文化生存是民族生存的前提,民族文化安全受損,民族國家就會發生文化危機和民族危機。當今世界名國,都在積極研究應對全球化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名種風險、危機的對策,都在積極采取措施,建立機制,防范經濟風險,維護文化安全。對于這樣的發展中的民族國家來講,如何抓住全球化帶來的發展機遇,迎接挑戰,防范風險,維護自身的經濟和文化安全,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我們必須加強民族憂患意識的培養,認清國際國內形勢,增強危機感和責任感,做到居安思危。一個民族具有自尊心與憂患意識相統一的正常心態,才能不斷發展壯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