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球化語境中弘揚與培育民族精神的對策
1、以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為主體,加強中華民族文化的認同教育。文化是民族的靈魂,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生成和發展的基礎,只有不斷地推動民族文化的發展,才能不斷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當今世界,文化與政治經濟相互交融、相互滲透,文化的力量,不僅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而且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全球化是以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為主導的、西方資產階級思想、文化、價值觀向全球滲透的過程,或者說是西方融合東方的過程。面對西方國家以經濟為依托的文化進攻,我們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給予高度的重視和警惕,提高文化自覺,發展民族文化。民族文化的不斷發展,依賴高度的文化自覺。在全球文化交往日益普遍和深入的時代,有沒有文化自覺意識對民族文化的生存與發展至關重要。文化自覺主要包括兩方面的自覺:一是認識民族文化傳統的自覺,一是承傳民族文化傳統的自覺。認識是承傳的基礎,承傳是認識的目的。一個民族對自身的文化傳統都缺乏足夠的認識,就別提繼承和發展文化傳統。承傳文化傳統要求我們科學地認識傳統文化——認識傳統文化的內涵、特質及其與外來文化的關系,更重要的是要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繼承和發展傳統。
面對全球化的沖擊和挑戰,一方面,我們要善于利用全球化條件下同世界其他民族頻繁交往帶來的機遇,積極開展對外交流,要學習、吸收外國優秀的文化成果,廣采博納,豐富和充實我們民族精神和文化的巨大寶庫,另一方面,要堅守民族文化陣地,對外來不良精神文化的侵略筑起新的長城,抵制腐朽的文化,尤其要警惕和抵制國際敵對勢力、境內外民族分裂主義勢力在文化領域、意識形態領域的滲透和破壞。
2、加強民族精神教育,強化民族意識。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在自己特定的生活中,歷史地形成的、特有的精神面貌,它既是一個民族延續發展的思想基礎和內在動力,又是該民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的根本性標志。民族精神作為一種理性精神,它不是自發產生和形成的,而是自覺培育和塑造的結果。民族意識也只有在不斷深入的民族精神教育中得以增強。可以說,民族精神教育是弘揚民族精神、增強民族意識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加強民族精神教育就是要使國民自覺地認識、了解、運用任何民族文化中那些能激發民族意志、啟迪民族智慧、樹立民族自信、增強民族凝聚力的精神傳統。
中華民族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形成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愛國主義是貫穿中華民族精神形成和發展過程的一條主線,所有中華民族精神的豐富內涵都是圍繞著這一主線而充實和發展的。而團結統一、愛好和平是從個人行為選擇與國家穩定發展的關系揭示民族精神的內涵,勤勞勇敢、自強不息是從個人精神狀態與社會、自然的依存關系揭示民族精神內涵,這四個方面內容都貫穿著愛國主義的主線,并多角度、多水平、全面深入地展開,體現愛國主義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共同鑄造偉大的中華民族之魂,為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提供強大的精神支撐。這一民族精神不但是中華民族立身之本,是形成民族凝聚力、國家向心力的基礎,而且是凝聚所有中華各民族和世界華人不可替代的精神力量。通過民族精神教育,能不斷增強民族意識,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激發民族的奮斗意志,推動民族發展。
3、增強綜合國力,提高民族自信心。民族自信精神作為民族精神的一種,是一個民族肯定的、積極的自我認識、自我評價,是一個民族由于認識到自己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的平等地位和自己對整個人類發展的崇高價值而產生的對于本民族進一步生存和發展能力及前景的確信。民族自信心是一個民族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心理基礎,是維護和弘揚民族精神的重要保證。一個失去民族自信的民族不會積極、主動地維護弘揚民族精神。因此,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必須提高民族自信心。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經濟上的落后容易導致國民心理上的劣勢。要從根本上增強人們的民族意識,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克服崇洋心理,關鍵是要抓住機遇,發展自己。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最終要落實到增強綜合國力上來。對于增強綜合國力來說,經濟發展無疑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因此,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還必須進一步落實到經濟發展這一目標上。通過發展經濟以增強綜合國力能極大地提高民族自信、激發民族精神。
全球化為經濟欠發達的民族和國家在全球化的洪流中發展自己提供了機遇和條件。民族精神又是經濟欠發達民族和國家在全球化過程中抓住機遇,發展自己的強大精神動力。依靠民族精神,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性,集中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快速發展經濟增強綜合國力,使自己的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者相得益彰、相互促進。而目前,由于經濟和綜合國力相對落后,我國存在較為嚴重的民族自信問題。因此,大力發展經濟,增強綜合國力就顯得尤為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