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的愛國主義教育孕育了網絡民族主義的文化傳統。近代以來長期處于內憂外患的境地,歷史和現實的壓力以及屈辱感常彌漫在國人的心頭,如同其他落后國家一樣,民族主義成為反抗西方列強和號召民眾的重要思想武器。從洋務運動、戊戌維新,經過辛亥革命、五四運動到今天,民族主義已經在民眾中深深地扎下了根。的歷史教育主要是一種愛國主義教育,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民族主義在新的時代總能獲得它的新生,總是能贏得最廣大的民心。近百年的歷史遭遇、深重的屈辱與挫折使人有一種沉淀于心理深層的民族復興情結,從而在心里方面構成了現今網絡民族主義的深層基礎。
改革開放的形勢左右了網絡民族主義的強弱。20世紀80年代加快改革開放,需要向西方學習經濟、技術,國際環境也相對較好,在這種形勢下,民族主義的市場受到限制。不僅如此,甚至還出現了一些全盤西化論調以及崇洋媚外的現象。然而,在冷戰結束之后,國際大形勢和的外在環境發生了變化。一方面,國際上民族主義風起云涌,在東西方意識形態的斗爭開始淡化之后,各國的民族主義卻愈演愈烈。以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為開端,在亞非歐結合部的中東歐、巴爾干、中東、北非洲形成了一條民族矛盾的地震帶,并逐步向西歐、北美、東亞、南亞等世界其他地區蔓延和擴展,并波及全球。另一方面,冷戰結束后,以美國為代表的列強加緊了對的施壓。進一步發展和開放之后,與其他國家的利益糾葛也不可避免地增多。在此情況下,民眾的民族主義情緒轉濃,并且通過相對放任的互聯網表達出來是不足為奇的。當然,現今經濟全球化正在向縱深發展,已經深深地融入到經濟全球化之中,還要繼續加大對外開放,因此理性地處理國家和民族之間的利益沖突是大勢所趨。就總體和長遠而言,偏激的民族主義在會越來越失去市場,網絡民族主義不會出現越來越強的前景。
參考文獻
[1] 王軍. 試析當代的網絡民族主義[J]. 世界經濟與政治,2006(2):22-29.
[2] 楊錦麟. 民族主義:壯懷何種激烈?[J]. 南風窗,2003(20):14-15.
[3] 向洋. 網絡民族主義:并不虛擬[J]. 世界知識,2005(4):61-63.
[4] 王晉燕. 美國網絡憤青看崛起[J]. 環球, 2005(18):52-55.
[5] 沈惠平. 海外學者論當代民族主義[J]. 貴州民族研究,2007(4):14-19.
[6] 閔大洪. 互聯網上的民意表達[EB/OL].[2004-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