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民族主義是對崛起的呼應。改革開放以來,經歷了長期的高速增長。當今的GDP居世界第4位,并且將在可以預見的近期內超過德國和日本,居世界第二位。對東亞周邊事務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在非洲事務中也正在擴大影響,并且通過聯合國或其他形式對廣泛的國際事務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新世紀的諸多事例表明,正在成為一個有影響的大國,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是這種影響的標志之一。的崛起大大激起了國人及海外華人的民族自豪感,有關“21世紀是的世紀”之類的歡呼時有所聞。在這樣的情形下,民族自信和自尊的復蘇是自然而然的。網民這時所表現出的是一種復興型民族主義。復興型民族主義所包含的內容多種多樣,其中最普遍的是對政權問題的關注和對恢復主權、領土完整以及民族尊嚴的強調[5]。如果說在針對美國、日本以及臺獨和藏獨勢力時,網民表現出激烈的民族主義,那么在其他方面,諸如在“港澳回歸”、“申奧”、“入世”等崛起標志性的重大事件中,網民則是溫和的民族主義。他們以集體化的歡呼,表現出為民族崛起而激動的情緒。
三、網絡民族主義的政策折射
如果說網絡民族主義的有無來自于現實基礎,那么網絡民族主義的強弱則受到政策取向的影響。
網絡民族主義與國家的戰略意識形態取向有關。官方的主流意識形態是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特色社會主義等。但是社會極其復雜故不能僅以執政黨的意識形態要求社會上所有的人。特別是在對外事務中,過于強調這些意識形態有時并不合適。在的意識形態中,愛國主義也是其中的組成部分,而愛國主義本來就包括了民族主義。的確,民族主義是最富有情感魅力的天然政治資源,時效性最持久、成本最小、收益最大。民族主義是一種能夠化解國內社會矛盾,增強民族凝聚力,并產生一定號召力的意識形態。通過宣揚愛國主義而規范并引導著國人的行為取向,增強著國民民族身份的認同。特別是20世紀末期以來,面對國際風云變幻,政府試圖通過強化愛國主義教育增強對內的凝聚力和對外的抵抗力,而這些大背景無疑有利于孕育民眾的網絡民族主義。
網絡民族主義與有關規范言論表達的政策尺度有關。依照法律和政策對各種言論進行規范,其中包括了互聯網上的言論。在互聯網上,如果出現與現行規章相抵觸的言論,就會被網站或有關方面刪去或制止。網絡上的民族主義言論一般針對外部勢力,相對而言敏感性弱一些,也較能受到網站的默許而存在。比如具有較強民族主義的“強國論壇”就屬于官方《人民日報》所辦的網站。有的學者指出,總的看來網上表達有兩個值得注意的傾向:對外表現為網絡民族主義,對內表現為網絡批判現實主義[6]。因此,在后者受到應有約束的情況下,民族主義言論就在網上顯得突出了。一些網民也迎合了這種政策尺度,因而在民族主義方面大膽放言。另外,由于網絡的國際性,國外許多人包括海外華人在網絡上也有很強的民族主義傾向,他們的言論更不受政府的約束,而內外交匯在一起則形成了中文網絡的民族主義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