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科學發展觀是社會發展與人的全面發展的統一。馬恩在《共產黨宣言》中將未來社會的本質界定為:“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其實,馬恩從來不從抽象的意義上談論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在他們看來,人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所謂的自由,無非是擺脫了自然力的束縛和社會關系的奴役的那種狀態;所謂的全面發展,無非是人的各方面潛能和素質充分、自由地發展。顯然,如果我們實現了鄧小平本質論所規定的任務和目標,個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則將是一個水到渠成的結果。
二、鄧小平理論中關于建設式現代化的理論為科學發展觀奠定了思想基礎
1980年1月16日,在中共中央召集的干部會議上,鄧小平講到:“我們對于艱苦創業,要有清醒的認識。這樣的底子,人口這樣多,耕地這樣少,勞動生產率、財政收支、外貿進出口都不可能一下子大幅度提高,國民收人的增長速度不可能很快。所以,我在跟外國人談話的時候就說,我們的四個現代化是式的。”“式的現代化”,是鄧小平從的國情出發,提出的統攬全局的基本概念,其內涵是豐富的,意義是重大的。
第一,它決定了我們在確定建設速度、提出經濟指標時都要考慮原有的基礎,要從我國的國情出發,提出經過努力確實可以達到的經濟指標,堅決避免過去那種盲目追求高速度、高指標的錯誤。在具體步驟上,要采取分步走的方針,逐步接近目標,而不能指望一步達到目標。
第二,“式的現代化”的指標不能與發達國家和地區作絕對的比較,而要進行相對的比較。發達國家通常經過了好幾百年的發展過程,有較深厚的底子,尤其是在工業基礎、技術、人才、管理經驗和資金積累上,比我們擁有雄厚得多的實力。同時,他們一般人口較少,人均資源擁有量(耕地、礦產等)則比我國要多,因而發達國家和地區能達到的目標,在我們則不一定能達到。鄧小平在談到鋼產量指標時說:“美國和蘇聯是兩個人一噸鋼……如果我們要達到兩個人一噸鋼,到本世紀末,就算只有十二億至十三億人口,也要六億噸鋼。這不可能,也不必要。”
第三,“式的現代化”使廣大人民群眾得到的實際利益比資本主義更多。由于式的現代化是建立在社會主義制度之上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所創造的財富由全體人民掌握,能夠更合理地加以分配,更有計劃地加以有效的運用,從而人民將享受到比資本主義條件下的人民更多的實惠。就這點而言,式的現代化比資本主義的現代化有無可比擬的優越性。
三、鄧小平理論中關于“經濟發展分三步走”的戰略為科學發展觀提供了實施步驟
“我國經濟發展分三步走,本世紀走兩步,達到溫飽和小康,下個世紀用三十年到五十年時間再走一步,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這是鄧小平1987年8月29日會見意大利共產黨領導人約蒂和贊蓋里時對我國現代化建設發展戰略目標的表述。
鄧小平關于我國現代化建設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理論的形成到完善,這個過程大致可以分為兩個時期。第一個時期,從1979年底到1981年底。如前所述,這個時期主要是確立到本世紀末實現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翻兩番、達到小康水平的戰略目標和分前后兩個十年兩步走的戰略步驟。第二個時期,大致從1982年到1987年。主要是確立現代化的長期戰略目標和部署。這一時期又可分為前半期和后半期。前半期是1982年到1986年底。鄧小平粗略地提出在翻兩番的基礎上;下一步到21世紀中葉,目標是實現四個現代化,經濟上接近發達國家的水平。
1987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三大,用黨的文件的形式把鄧小平“三步走”的戰略構想確定下來。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江澤民依據鄧小平的三步走發展戰略部署指出:“從現在起到下世紀的前十年,是我國實現第二步戰略目標、向第三步戰略目標邁進的關鍵時期。”“展望下世紀,我們的目標是,第一個十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寬裕,形成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再經過十年的努力,到建黨一百年時,使國民經濟更加發展,各項制度更加完善;到下世紀中葉建國一百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
2002年11月,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根據十五大提出的到2010年、建黨一百年和新成立一百年的發展目標,我們要在本世紀頭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這是實現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目標必經的承上啟下的發展階段,也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擴大對外開放的關鍵階段。經過這個階段的建設,再繼續奮斗幾十年,到本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
四、鄧小平理論中關于持續、快速、健康地發展國民經濟的思想是科學發展觀的正確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