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国产大片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成在人线久久综合,成人免费网站视频www

您現在所在的位置:首頁 > 論文中心 > 文學類 >

    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性改造探析(下)

       

      三、在先進理念指導下的專業應用性改造。

        一個專業的改造不能僅僅是修修補補,如果這個專業還有存在的價值和必要,那就應該根據社會對該專業的需求,在先進理念的指導下進行重新定位,在新定位的指導下對人才培養方案以及教育教學的各個要素作全面的調整。

        1.結合專業、學校、社會三方,明確專業定位,重造人才培養方案。

        根據社會需求重新進行應用性中文專業的定位,在專業定位的基礎上重造人才培養方案,是應用性中文專業改造的首要任務。在原來專業學習的基礎上,拓展專業方向,尋求專業教學與市場需求的契合點,是中文專業實現應用性的基本導向,更是其在競爭中謀生存、求發展,適應社會需要的途徑。

        中文專業的應用性定位應該在處于學科理論與職業技能之間的專業修養層次。在遵循專業教學規律的基礎上,科學建構課程體系:圍繞核心能力培養設置類型課程,并使各類型課程科學組合。形成“基礎+ 方向應用模塊、非獨立實踐環節課程+ 獨立實踐課程”的新課程體系。即保留基本的專業基礎課程體系,但適當壓縮學時,增加應用性的方向課程;強化實踐教學,除了在一些課程內安排實踐教學環節,還設置相對集中的培養能力的獨立實踐課程。

        除基礎課外,專業課程體系相應調整為三大類課程:專業基礎課、專業方向課、專業選修課。由于各自定位的差異,實踐教學也有不同的設置:不包含實踐環節的課程、包含實踐環節的課程、獨立實踐環節課程。這樣既能滿足社會的需要,又能使學生具備堅實的理論基礎,掌握相應的職業技能,實現人才的多元化培養。“現在有一種傾向,一講‘寬口徑’,就似乎本科可以不要專業了,學生什么課都選,沒有一點專業歸宿,恐怕也有問題。弄不好就是‘萬金油’,就更是浮躁了。口徑過寬,基礎就不可能厚。”[4]溫儒敏的這段話當然也值得我們深思。

        2.培養雙師型人才,打造適應專業改革的師資隊伍。

        教師是保證教學質量的關鍵,也是專業改革的關鍵。要能夠按照新形勢下的課程設置來開課,對于教師無疑是一大挑戰。從現職教師情況看,大多具有博士、碩士學位和教授、副教授職稱,但缺乏與所授課程相應的社會實踐經歷,對社會于中文專業人才的素質能力要求知之不詳,不能充分勝任教學實踐活動。教師的這一局限將成為中文專業應用性改造的短板和瓶頸。

        培養雙師型教師是應用性中文專業改造的關鍵所在,而這首先需要轉變教師的觀念。教師必須認識到專業改造的必要性和緊迫性,自覺、主動地適應改革的需要。其次,應采取教師輪訓的方式,將教師送到將來學生就業的行業或崗位進行先行培訓,或者教師與學生一起到實習基地或一些對口用人單位進行“鍛煉”或“兼職”,彌補應用性能力差、與社會隔膜的缺陷。再次,鼓勵教師積極參與跟專業能力培養相關的各種社會活動,這樣可以使教師積累實踐經驗和實踐案例,有利于教學和學生能力的培養。

        3.圍繞專業核心能力的培養進行教學方法的改良。

        漢語言文學專業核心能力表述為:合旨得體的言說和寫作能力、自如靈動的溝通與策劃能力、持續發展的學習能力等。教學的重點圍繞專業核心能力培養來展開:提煉漢語言文學核心課程的理論精髓,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突出專業方向課程、選修課程的實踐內涵,增強學生的就業能力。如前所述,課程體系分別調整為:專業基礎課、專業方向課、專業選修課,且包含不同的實踐教學內容與要求,因此要求教學方式方法相應的進行調整。

        如不包含實踐環節的課程,鼓勵老師進行課程應用性探索,在教學方法的運用上處理好傳統與創新的關系。改變傳統的“一言堂”講課方式,增加師生互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通過自讀、自講、撰寫小論文、專題討論等形式多樣的方式,使學生在探究性學習中充分展現自身,增強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包含實踐環節的課程,必須利用實驗室或者其他校內外資源,設計實訓內容,通過任務驅動教學模式導入,學生在自行設計、處理的過程中實現目標。如“應用寫作”課程中安排有八個實踐課時,對“調查報告寫作”一節內容,學生除調查報告寫作常識要了解外,更要求從選題到設計調查提綱、設置調查問題、開展調查工作、分析整理調查資料到形成調查報告,全過程進行獨立訓練。在具體活動過程中學生會暴露出若干問題:如選題不當導致無法深入、提綱設計過于機械、問卷設計問題混亂、開展調查時與他人配合困難、材料整理時缺乏統計知識、不會軟件操作、調查報告寫作中數據使用不當、材料布局不合理、表達形式單一等,待這些問題解決時,學生所收獲的就不僅僅是調查報告寫作知識。獨立實踐環節課程,如畢業實習,通過帶出去的方式,學生分散在各實習基地和自行聯系的單位,近距離了解實習單位的工作流程,邊學邊用,既開闊了視野,又貼進了職場生活。

        在教學手段上,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成果,并引導學生適當參與教師的課題研究,使學生在研究性學習中得到鍛煉,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給學生開列專業和非專業的參考閱讀篇目,引導、指導學生開展形式多樣的“第二課堂”活動,成立各種以興趣愛好為導向、緊密聯系專業的社團,如文學社、話劇社、影評社等,創辦自己的刊物、論壇和活動陣地,使學生通過社團活動延伸專業學習。

        4.加強實習基地、實驗室的建設,改變傳統漢語言文學培養模式。

        應用性人才培養主要體現在較強的工作能力上,為此,建立相對穩定的實習、實踐基地,搭建學生社會實踐的平臺,使學生通過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廣泛地接觸、了解和認識社會,在社會實踐中增強能力。

        傳統的對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認知:是固定資產投入最小、成本最低的輕騎兵,只要有一批教師,能招進來一批學生即可辦此專業。現在適應應用性要求,在實習基地建設的同時,建立固定、便捷、完善的技能實訓室,學生在跨出校門前接受比較系統的職業模擬訓練顯得非常必要。

        學科也好,專業也好,其生命在于適應社會發展的變革。中文專業應用性改造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專業自身發展的需要。目前,這些改革的嘗試仍在繼續,但是嘗試中經驗和教訓的總結可以使改革少走彎路,而理論的指導尤為必要。

        參考文獻:

        [1]方一新,程若旦,許玲玲“。 文革”后二十年中文系培養畢業生情況調查與分析[J]。現代教育科學,2004(2)。

        [2]張英彥。實踐教學的理論基礎探析[J]。科學教育研究,2006(9)。

        [3][美]約翰·杜威著,王承緒譯。民主主義與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杜,2003.

        [4]溫儒敏。北京大學中文系近期的本科教學改革[J]。大學教學,2002(1)。

        [5]彭巧燕。師范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與實施[J]。教育與職業,2008(24)。

        [6]丁曉原。論應用型本科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核心能力的培養[J]。常熟理工學院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6)。

        [7]鄭育琛。獨立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初探———以廈門大學嘉庚學院中文系為例[J]。民辦高等教育研究,200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