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国产大片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成在人线久久综合,成人免费网站视频www

您現在所在的位置:首頁 > 論文中心 > 政治類 >

    民族政策與少數民族身份認同的建構(一)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傳統上少數民族以血緣、文化和地緣為基礎形成了較為多樣 的身份認同形態。歷史上我國境內的少數民族與占主體的漢民族之間以及各個少數民族之間 有著密切的聯系,各少數民族“經過接觸、混雜、聯結和融合,同時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 一個你來我去、我來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個性的多元統一體”〔1〕( P134)。近代以來 ,在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中,各民族結成同呼吸、共命運的親密關系,形成對中華民族 的共同認同。在這些歷史基礎上,新成立后,國家通過制度建設和政策實施,推動少數 民族全面參與到國家建設的進程中,在這一過程中,少數民族的身份認同意識特別是民族認 同意識和國家認同意識被進一步建構起來。
       

        通常可以從兩個方面對社會成員的身份認同進行研究。—是制度一結構方面,目的在于 認識與身份相關的制度設置。第二方面是社會成員的主動選擇,目的在于認識他們對于自我 身份的期待、接受和認同。我國長期以來一直是以政府為主導的社會,政府在社會經濟生活 中扮演重要角色,政府實施的各類政策法規直接或間接影響著各民族的社會、經濟、文化發 展狀況,對民族的身份認同產生重要影響。本文通過分析我國民族政策與少數民族身份認同 的關聯,著重討論國家制度結構下少數民族身份認同的建構過程。
       

        一、公民民族成份制與少數民族身份認同
       

        國家的法律和政府制定的政策會對民族的身份認同產生重要影響。由于國家政策所發揮 的作用是全國性的和帶有強制性的,并有法律和政府為后盾,在一定條件下可能成為影響跨 境民族身份認同最重要的因素。我國的民族政策主要通過兩方面的內容來影響民族的身份 認同:“民族成份”制度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我國目前民族政策的實施是以20世紀50年代開展的民族識別工作為基礎。民族識別的 緣由在于確定民族成份和族稱,以便國家用法律形式規定下來,幫助少數民族充分享受民族 平等和民族區域自治的權利。民族識別工作的理論依據來自于馬克思主義關于民族問題的理 論,特別是斯大林關于民族四個特征的著名論斷。另外,民族識別工作還考慮到的國情 和民族的實際,采取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方法,“對各民族長期社會發展情況、民族 地區的歷史、族源和民族關系以及今后民族繁榮發展、加強民族團結等因素進行綜合研究, 充分利用史料、傳說以及各種有關資料,為民族識別工作提供科學的客觀依據。此外還考慮 到體現群眾性。確定‘名從主人’是我國民族識別工作遵循的另一個主要原則”〔2 〕。通過相關的民族社會歷史調查和識別工作,確定了55個單一少數民族。
       

        雖然關于民族識別、劃分存在一定的爭議,但作為一個歷史事實,通過20世紀五六十年 代的民族識別與劃分工作,國家明確以法律、規章的形式將普通民眾的民族身份確立下來。
       

        以國家民委、國務院第四次人口普查領導小組、公安部聯合于1990年5月10日下發的《關于 公民確定民族成份的規定》為例,對公民確定民族成份的問題作了如下規 定:
       

        (1)確定公民的民族成份必須以國家正式認定的民族族稱為準,不得以國家未確認的族 稱為自己的民族成份。(2)個人的民族成份,只能依據父或母的民族成份確定。(3)不同民族 的公民結婚所生子女,或收養其他民族的幼兒(經公證部門公證確認收養關系的),其民族成 份在不滿十八周歲以前由父母或養父母商定;滿十八周歲者可由本人決定,年滿二十周歲者 不再更改民族成份。(4)不同民族的公民再婚,雙方原來的子女如系幼兒,其民族成份在十 八周歲以前由母親和繼父或父親和繼母商定;雙方原來的子女已滿十八周歲的,不改變原 來的民族成份。(5)不同民族的成年人之間發生的收養關系、婚姻關系,不改變各自的民族 成份。(6)原來已確定為某一少數民族成份的,不得隨意變更為其他民族成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