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借鑒壯族道德教育情景化和“寓教于美”的做法,在美好校園文體活動中滲透德育。壯族傳統道德教育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根據不同的情景來確定相應的教育內容,以“歌化”、“故事化”、“活動化”等美的方式展開,隱蔽性強。亞里士多德特別強調德育的滲透性作用,他說:“人如果離世絕俗,就無法實現其善行,勇敢、節制、正義、明哲諸善德實際上就包含在社會的公務和城邦的公務和城邦的活動中。”我們應該加強德育的滲透工作。
一要營造良好的育人校園環境。環境既是教育活動的條件,也是教育的內容。我們要借鑒壯族傳統道德情景教育的方法,有意識地把道德教育同現實生活結合起來,按照科學性、教育性和有效性的原則進行校園環境建設,造就一個既有人文氣息,又有道德教化效果的校園環境,使校園成為一本活的德育教科書。
二要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文體活動不僅能夠培養人們的美感,凈化和美化人的心靈,激發人們追求高尚的情操和奮發向上的志氣,而且能夠增強人的組織紀律性,培養勇敢、團結和進取精神。民族院校德育可以在民族傳統節日,如三月三、中元節、中秋節,開展各種各樣的宣傳活動,舉辦民族歌舞、民族體育、民族手工藝制作等活動;在婦女節、青年節和建黨、建軍、國慶等重要節日或紀念日,組織師生“唱紅歌”、“看紅片”、“走紅路”,在良好節日氛圍中,利用各種文體活動特有的美,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教育。舉辦文體活動,除了文體專業學生外,應該不重技能,重參與;不重競技,重觀賞;不重結果,重風格。
三要開展形式多樣、格調高雅,以弘揚民族優秀傳統道德和現代文明規范為內容的學術活動。這不僅可以提高學校的學術水平和知名度,活躍學術氣氛,而且可以影響教師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從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導向。
(三)借鑒壯族道德教育制度化的做法,建立有效的德育監督、考核和獎懲機制。壯族傳統道德教育收到良好效果的另一重要原因是有切實可靠的鄉規民約作制度保障。鄧小平非常強調制度的作用,他說:“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
在勞動還是謀生手段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道德上的他律強于自律,自律要靠他律來維持。“在規范倫理學中,道德他律的直接涵義,就是指人或道德主體賴以行動的道德標準或動機,首先受制于外力,受外在的根據支配和節制。”新加坡能夠成為享譽全球的文明城市,除了進行道德宣傳教育和法制宣傳教育外,主要是制定并建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運轉良好的公共法規和制度,對違犯社會公德及法規的一切不良行為,如隨地吐痰、電梯內吸煙、損壞樹木等不良行為都施以重金處罰。
我國生活中出現的道德無序和失范現象,其原因不能僅從個人行為中去尋找,而是制度本身有缺陷造成的。如果“敗德”行為有利可圖,而遵從和弘揚道德者總成為吃虧者,這本身就反映出制度倫理的不健全。誠信檔案和“道德銀行”的建設使用,以及《物權法》對拾金不昧的規定:拾得遺失物者,應當返還丟失者;丟失者領取遺失物時,應當向拾得者或有關部門支付保管遺失物等支出的必要費用等,是社會構建賞罰嚴明的機制,保證德行成為社會的通行證的有效做法。
(四)借鑒壯族道德教育傳媒化的做法,強化現代化傳媒手段在德育中的應用。壯族傳統道德教育善于利用山歌、故事、文體活動等大眾傳媒手段占領人們思想陣地。原國家教委課題《當前我國大中小學生政治思想道德素質現狀、成因、對策的研究》總體報告揭示:社會文化因素特別是大眾傳媒對大學生道德素質的影響,遠遠超過了學校道德教育活動和思想理論教育的影響。無獨有偶,上海市文明辦曾經做過一項調查顯示,近半數的青少年喜歡動漫;96%的青少年上網。在生活和娛樂方式上,42.2%的受訪者認為受電影、電視、廣播、報刊的影響最大,位居第二的是同學和朋友,而教師與家長影響力則位居倒數第一、第二位,分別只有1%和3.7%。因此,要充分利用現代化手段,對傳統道德教育方式進行升級換代,以方便、有趣、快捷和有效的方式來包裝德育內容,搶占網絡、社團、宿舍等陣地,使學生隨時隨地就能夠接受到教育。實際上,在西方國家,特別是在美國,用傳媒潛移默化地影響人們的思想是其強項,用影片和動畫等一切媒介手段去宣揚它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的優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