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波瀾壯闊的社會主義運動具有世界意義。在這轟轟烈烈的世界社會主義運動中,社會主義社會出人意料地率先在落后國家建立。按照馬克思恩格斯的主張,社會主義是在發達國家而不是在落后國家率先建立。但在實踐中,十月革命開辟了落后國家率先建立社會主義社會的道路,歷史選擇了落后國家首先承擔建設理想社會的重任,可以說是人類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目標而做的偉大嘗試。
一、發展社會生產力是社會平等的物質前提
一)發展生產力的必然性。落后國家在經濟文化欠發達的基礎之上建設社會主義,都面臨著首先大力發展生產力的任務。因為依據馬克思恩格斯的社會主義本質理論,人類建立平等的社會關系必須具備一定的物質基礎,即一定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否則人類的平等與解放將難以真正實現,理想社會將是空中樓閣。生產力水平最終決定社會主義社會的社會關系水平,決定著理想社會平等關系的實現程度,決定著人類理想社會能否真正實現。所以,如何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生產力,就成為落后國家建設社會主義面臨的首要問題。后來的實踐證明,落后國家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發展社會生產力的這個首要任務是非常艱巨的。在較低的生產力基礎上要建立較高的生產關系和社會關系,這一低一高將使社會主義經歷一個艱苦的奮斗過程。
二)發展生產力的選擇:用既定的生產關系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落后國家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里,都是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結論作為落后國家社會主義建設的前提,用馬克思恩格斯理想社會的理念來設計國家的建設方略。他們在通過社會主義革命奪取政權后,首先建立社會主義性質的生產關系,然后用既定的生產關系去促進生產力的發展,為實現新社會的社會平等創造物質條件。
恩格斯曾說:“根據唯物史觀,歷史過程中的決定性因素歸根到底是現實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無論馬克思或我都從來沒有肯定過比這更多的東西。
如果有人在這里加以歪曲,說經濟因素是惟一決定性的因素,那么他就是把這個命題變成毫無內容的、抽象的、荒誕無稽的空話。經濟狀況是基礎,但是對歷史斗爭的進程發生影響并且在許多情況下主要是決定著這一斗爭的形式的,還有上層建筑的各種因素。”既然生產關系有這么大的反作用,社會主義建設就必然是選擇有別于并優越于資本主義的社會動員方式和資源配置方式,即建立適應生產力要求的生產關系,用生產關系反過來促進生產力的發展。